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3D打印中心主任陈继民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工业领域还是民用领域,其实对3D打印的需求都是多方面的,对材料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材料也成了制约3D打印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所有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陈继民表示,目前,国内3D打印还是以科研院所、高校作为引领。
据悉,2019年6月,国内资本市场迎来首家3D打印企业铂力特。该企业经过9年发展,已成为中国领先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这家优秀的企业就是脱胎于西北工业大学。据陈继民介绍,除西北工业大学之外,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都在3D打印技术方面做了研究。
“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我国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陈继民表示,得益于背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支撑,如今3D打印行业不仅有铂力特在科创板上市,还有一大批企业在市场中做得风生水起。
“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开拓阶段,工艺设备、材料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林峰表示,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中,大型零件批量化生产难度大、产品的疲劳强度等性能难以充分满足适航条件、缺乏统一的制造和校验标准等,都影响着3D打印的实际应用。“业界需要对于3D打印有足够的包容,对其生产工艺和打印出的产品性能要重新建立一套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为其使用奠定一个基础。”
“另外,我国一些3D打印技术、关键零部件设备目前还依赖进口。因此,我国3D打印行业要在这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真正带动我国自己的产业和技术不断发展。”林峰说。虽然遇到了一些制约因素,但业内人士对于3D打印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秦敬超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材料厂商进入3D打印行业,新的技术、打印速快更快的设备等会不断涌现,行业应用也会逐渐深入。“3D打印从业者要做的就是在下游需求集中爆发之前做好准备。”秦敬超表示,“3D打印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健康的,未来前景广阔。但是如果生产企业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做好技术和服务储备,下游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给3D打印的应用带来一些阻碍。所以还是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好人才队伍建设。”